琴台美术馆位于武汉美丽的月湖北岸,湖的南向正对面是看上去树木茂密的梅子山,山不是很高;湖的东南方向则是始建于北宋、与黄鹤楼和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的古琴台,美术馆也因此得名。美术馆北侧隔知音大道则是宽阔的汉江,因而这是一处景观资源极好的场所。
正是因为美术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强烈的自然属性,所以很快确定了采用自然形态的建筑策略。同时,湖边现有的琴台大剧院体量很大,线条刚硬,用一个相对柔和的形态与之并置也能呈现一定的张力。采用起伏的自然地形的造型也能减轻建筑对湖面的压迫,而且地下空间也可以和地面层更有机地连为整体。
当起伏的屋顶首先成为一个“由外而内”的环境策略,内部空间及其功能如何与之契合,就成为了设计的重点。
起伏的屋面以略显抽象的等高线阶梯状造型完成,阶梯的侧面是银色的金属表面,顶面则为白色的石子和低矮的绿植。这样人们从地面远观建筑,会是一个有着金属光泽的带有些未来感的体量,假如坡面布满绿化,那么它看上去就与自然山包无异,尽管这是以地景的形态策略而设计的,但还是希望存在一种建筑感,所以梯田状的屋面上也没有满布绿植,更多的是白色的石子。
绿植主要布置在“山脚”的位置。金属收边的等高线梯田做法也会使人们从“山”下向上和“山”上向下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,从下向上看到更多的银色金属面,从上向下则看到更多的绿植和石子。
梯田的屋顶上有蜿蜒曲折的栈道穿行,它相对限制着人们在屋顶上的行进轨迹。屋顶栈道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,它联系了月湖公园,也串联了美术馆的展厅出口、公共教育空间、艺术品商店和图书馆、讲堂、咖啡厅等不同的公共空间。这些文创空间是配合美术馆多功能运营而特别策划设置的,它们构成了独立于美术馆展览空间之外的公共空间系统,人们的活动于是也成为了建筑表面的一部分。